搜索
查看: 12446|回復: 4

[诗作浅说赏议] 散文詩〈鹽〉映現的時代悲歌——賞析瘂弦〈鹽〉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8-1 13:3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散文詩〈鹽〉映現的時代悲歌
          ——賞析瘂弦〈鹽〉

  散文詩的特色在於它是用散文的句法,卻含有詩的質地。因此一般對散文詩的要求,並不在於字句的凝鍊,而是在於整體的詩味與意境。換句話說,散文詩不像分行詩那樣精美,它是以一段一段的方式展現詩的特質。而正因為散文詩著重段落的整體感,所以它適合表達比較深沉、厚重的感情。(當然如果你的意象駕馭能力夠強,甚麼材料也都可以寫成散文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詩人瘂弦的〈鹽〉:

  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春天
  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 鹽呀, 給我一把鹽
  呀!天使們就在榆樹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
  完全沒有開花。
  
  鹽務大臣的駱隊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著。二
  嬤嬤的盲瞳裏一束藻草也沒有過。她只叫著一
  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嬉
  笑著把雪搖給她。
  
  一九一一年黨人們到了武昌。而二嬤嬤卻從吊
  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
  禿鷲的翅膀裏;且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 : 鹽
  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
  全開了白花。退斯妥也夫斯基壓根兒也沒見過
  二嬤嬤。

(賞析)
  〈鹽〉是從瘂弦詩集《深淵》中選錄出來的,為分段自由體的散文詩。
  瘂弦從民國五十七年出版《深淵》至今,就沒有再發表過其他的詩作,而把方向轉到新詩史料的整理工作上。以數量來說,瘂弦的詩幾乎無法和余光中、楊牧、洛夫、鄭愁予等人相比;但在質的方面,瘂弦的詩顯得寬闊多變,堅實飽滿,無論在詩體的結構或是字句的安排,都給人一種凝鍊而清澈的感覺。
  〈鹽〉是瘂弦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那時他才二十七歲,但已寫成「深淵」中一、二、三卷大部分的作品。)全詩以「鹽」為主要意象,象徵清末民初時代交替時一些小人物的悲劇。
  在時代的動盪中,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狀態都發生很大的改變,但是一個詩人所感興趣的,並不是這種社會現狀的分析,而是夾處在時代漩渦中的小人物感情的痛苦。在此詩裏,「二嬤嬤」是一個象徵人物,代表了清末民初在饑荒和戰亂中的老百姓所擔負的苦楚。透過主題意象──「鹽」,我們可以體會出作者深厚的同情以及那個時代荒涼的縮影。
  鹽本來是很便宜很容易得到的東西,而二嬤嬤卻連「一把鹽」也沒有。每到春天,她只叫著:「鹽呀、鹽呀」,由此可見她景況的淒涼了。也正由於她的叫聲太過淒涼,所以作者不能繼續用「重筆」去寫悲哀的氣氛,反而必須輕描淡寫的把剛吐露的情感截住。「天使們就在榆樹上歌唱」,表面上寫的是喜辭,卻更反襯出二嬤嬤的孤苦。「豌豆」也許是二嬤嬤最後的希望與寄託了,想不到偏又遇上荒年,「豌豆差不多沒有開花」。這一段可說是連一個悲傷的字眼也沒有,但是我們從字裡行間,卻能讀出一種悲戚的感情,並且對二嬤嬤後來的悲劇,有了某種「預期」。
  「鹽務大臣的駱隊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著」。七百里以外,寫出期望的遙遠難及;遠水救不了近火,二嬤嬤實在等不到駱隊載鹽回來了。而且「她的盲瞳連一束藻草也沒有過」,二嬤嬤因長期瞭望而受傷的眼睛,連一束藻草也不曾映現過,更別說鹽了。春天,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ㄧ把鹽呀!」結果,「天使們嬉笑著把雪搖給她」。在這裡,作者再次運用反襯法。但是前後兩次反襯法的作用並不盡相同。運用反襯法,最忌的是反客為主,破壞了原來的氣氛和情調。所以在第一段,瘂弦剛說出「天使們就在榆樹上歌唱」這等喜辭,馬上回筆,用「那年豌豆差不多沒有開花」這種沉重的長句來壓住陣腳。在第二段裡,由於有了前段的氣氛作為底子,因此作者只寫出「天使們嬉笑著把雪搖給她」,而沒有把筆鋒迴轉過來。這樣使「鹽」和「雪」在直接的對照中,更顯現出二嬤嬤的悲哀。當我們在欣賞詩作時,要特別注意這種感情遞轉反合的層次、變化與它所顯示的精神。
  「一九一一年黨人們到了武昌」,這一句是和第二段首行「鹽務大臣的駱隊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著」相互配合而點時代背景的。「鹽務大臣」和「一九一一年」,就隱隱指出從清末以至民初這一段動盪的時代。雖然一九一一年革命成功,可惜二嬤嬤已熬不過這段苦澀的歲月──只有雪沒有鹽沒有豌豆的歲月,而上吊自殺了。作者在這裡的節奏很緩慢,本來一句話就可以寫好的,他特意拉長好幾句,用來表現這種深沉的悲劇。「且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傷逝」這兩字下得很好,我們彷彿又聽見二嬤嬤在紛飛的雪花中喊著:「鹽呀,鹽呀!」
  在時代交替之際,這種悲劇是普遍存在的。這首詩的可貴,並不僅在於悲劇的傳達,而是在於作者能將時代的光影納入心靈深處,且以悲劇的姿態出現。因此,當我們在讀這首詩時,所面對的已不僅僅是二嬤嬤,更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這首詩的首段與末段都曾提及「退斯妥也夫斯基」。退斯妥也夫斯基是十九世紀俄國的大文豪,他的代表作《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曾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此外尚有《白癡》、《罪與罰》等作品。在他的每一部小說,都有一種很強烈而鮮明的人道精神。他筆下的人物幾乎全是窮人。他從那些窮苦無助的生命中,經常發現那永不止熄的希望的火花與人性的光輝。可惜,二嬤嬤從來沒有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因此她淒涼的身世、命運一直不為人所知。但是,瘂弦卻透過〈鹽〉這首詩,將她的悲劇傳達出來。由此可知,瘂弦是以退斯妥也夫斯基所表現那種時代的精神與生命的光輝自期的!
  以上所討論的大都著重在內容的分析,現在我們也要探究此詩在形式上的特點。一般現代詩都以分行為主,這首〈鹽〉卻採用「分段」。用分段方式寫的詩,稱為「散文詩」(或「分段詩」)。散文詩的特色是在於「詩質的把握」,至於字句就沒有那種分行詩那樣講究了。詩人依然是「透過主觀的感情智慧去捕捉宇宙人生的意味」,所以分段詩也不需要借助說明與描寫的字句。瘂絃的〈鹽〉之所以成為一首佳構,就在於他充分運用了分段詩的特點,用大塊文字來表現一種深沉的傷痛與同情。如果把這首詩改成分行的方式,那麼感情的意味就大大減弱了。(讀者不妨自行分行,互相比較)
  此外在意象的選擇上,詩中的三個主要意象:鹽、豌豆花、雪,色調都是「白色」,但象徵的意義各有不同。「鹽」代表生活最起碼的需求,「豌豆花」暗示一種困境中的希望,「雪」則顯現了現實的殘酷。對「二嬤嬤」來說,「鹽」的白是虛幻的,「豌豆花」的白是絕望的,「雪」的白是蒼涼的。三種「白」,交疊映現出「二嬤嬤」孤單的身影。我們彷彿看見她在紛飛的雪花中,「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禿鷲的翅膀裡」;我們也彷彿聽見她最後的呼喊:「鹽呀,鹽呀!給我ㄧ把鹽呀!」這樣的形象和聲音,都凝聚在一片片雪白中,撼動著我們的心靈。這是散文詩藉由一段一段積累出來的力量,和分行詩的韻味是不同的。

評分

參與人數 1微幣 +5 鮮花 +3 收起 理由
至卿 + 5 + 3 很给力!

查看全部評分

微詩中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6-8-3 22:21:15 | 顯示全部樓層
瘂弦 這首散文詩 鹽 真的很棒 !
老師 您的 解析 很讚 ! 謝謝 您 !
微詩中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6-8-5 13:41:27 | 顯示全部樓層
至卿 发表于 2016-8-3 22:21
瘂弦 這首散文詩 鹽 真的很棒 !
老師 您的 解析 很讚 ! 謝謝 您 ! ...

謝謝
微詩中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6-8-17 19:57: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微詩中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6-8-23 22:4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微詩中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總策劃: 白世紀|Archiver|手機版|微詩中國論壇  

GMT+8, 2024-9-20 17:00 , Processed in 0.05002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ARTERY.cn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