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型诗(摘自《中国微型诗300首》)
读新诗应从读微型诗开始。那么,何谓微型诗呢?对微型诗这一概念的阐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微型诗是指行数和字数都较少的现代诗,行数字数均无严格限制,一般认为行数在十行以内,而字数在一百字以内;狭义微型诗,则是指三行以内,不超过三十字的小诗。
此处要探讨的是狭义微型诗。上述关于狭义微型诗的定义已得到诗界的普遍认同。这就是说微型诗这个相对独立的诗歌文本,已成为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换言之,即微型诗的表层结构已基本趋于固定。微型诗的“限”,从形式上确定微型诗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特征的“新诗体”。“三行以内”与“三十字左右”是诗界普遍认同的微型诗的行限与字限。行限为绝对限,字限为相对限。如《高台跳水》,全诗四字,无疑符合字限要求,但由于排成了四行,因而不能叫作微型诗:
一
针
见
雪
这种三行以内的微型诗古已有之,如:上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战国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汉代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等。
国外诗歌中也有不少这种三行以内的微型诗佳作。如:
法国诗人儒勒•列那尔的《蝴蝶》:
这封轻柔的短函对折着
正在寻找一个花儿投递处
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的《温泉关口墓志铭》:
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
为了听从他们的嘱托,我们躺在这里。
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呈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北欧诗人拉斯•努列的《这条路也许》:
这条路也许
不通向任何地方
但有人从那边过来
在微型诗作为一种独立文本之前,现当代诗人已有不少非自觉创作的微型诗作品。如北岛的《生活》:“网”、孔孚的《日落》:“圆/寂”……此时诗人们的创作还不是一种对诗体的自觉,只是“行于当行,止于当止”而已。把“微型诗”当作一种独立的诗歌文本,广大诗人积极自觉地进行微型诗创作实践,还是近几年的事。
在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微型诗以三行为限的理据。为什么刘邦的《大风歌》(23字)称为微型诗,而王之涣《登鹳鹊楼》这种五言绝句(20字)却不在微型诗之列呢?这是因为这种五言绝句在行数上超出了“三”这个限。那么,为什么要以“三行”为限,而不以“四行”为限呢?
这得从“起承转合”说起。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开头;承:承前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发表议论。一般来说,三行内的诗歌无法全面实现这一章法,因而在写作上与四行以上诗就有了诸多的不同点。这种三行以内的微型诗,在结构上不一定要符合“起承转合”的程式。
微型诗可以由一个单句构成,如一行诗《人生》:“一次无归期的单程旅行”(长河);二行诗《贞洁女人》:“勒紧裤带/过日子”(王豪鸣);三行诗《礁石》:“海洋中/最最牛的/钉子户”(陈斌)等;也可以由一个复句构成,如傅天琳的《偶像》:“偶像之所以高大/是因为崇拜者匍匐着”(因果);陈德的《千里马》:“无论你跑多远/最后总要寻一块/歇息的 草地”(条件);南浦《有的人》:“有的人 有七个昨天/有的人 有七个今天/有的人 有七个明天”(并列)等。也有一些微型诗在第二句增加“转”的语句,用第三句实现“合”,或者在末句实现“转”与“合”,这其实是通过句子压缩而成的微型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型诗。
对微型诗进行行限、字限是文本构建的需要,也正是这种“限”使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闻一多先生曾把诗歌创作中追求格律形象地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但他说:“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有限制便有反限制,正是在反限制中产生技巧和艺术。正如歌德所说:“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
刘聪美说:“在考察微型诗的文本特征时,应当而且必须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是‘微型’,二是‘诗’。‘微型’是形式,‘诗’是本质。”
微型诗,作为诗,它除具有其它形式的诗歌所具有的所有特点外,还有其独具个性的特点,即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于微型诗的审美特征,穆仁认为“微型诗是行数最少、表现最精、诗意最浓,以只言片语夺人心魄的最高艺术。”并进而概括为“语言上的精炼,形式上的精致,含蕴上的精妙”。刘静在《论微型诗》中说:“任何一种内容都有可能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获得一种新的美学价值,片言只语征服读者并非易事,应该说,微型诗已形成了情绪符号化、意象动画化、字词精品化、手法联想化等文本特征”。尽管表述方式不一样,但从精神内核上看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精”是微型诗最根本的审美特征。正像甲也所言:“微型诗受自身所限,不仅要去芜杂,更要摒弃铺陈。凝练,凝练,还是凝练。虽未必字字珠玑,但只有多一字嫌长,少一字嫌短者方为上品。”
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考察微型诗的审美特征。
一是以小见大。用“滴水看世界,微尘见大千”来形容微型诗是很恰当的。微型诗画面单纯,但景不盈尺而游目无穷。如蔡培国的《迷惘》:
一只鸟
跳出樊笼 却
找不到天空
你认为此诗就是写鸟吗?你不觉得它所反映的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吗?一支洞箫牧笛发出的却是黄钟大吕之音。
二是标题入诗。即标题成为诗从形式到内容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标题入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A.标题与正文构成拟喻式判断,如董培伦的《夕阳》:“一天的句号”。B.标题为叙述主体,如厉腾凯的《压路机》:“有什么意见/请到轮下来提”。C.标题为叙述对象,如长春老藤的《稻草人》:“庄稼都坐车回家了/撇下你孤独地/站在旷野里 数星星”。
三是空格提顿。微型诗由于行数所限,因而即使因表意或抒情的需要须作强调停顿,也无法通过提行来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诗人们便以空格的方式代之。如宁曦音的《亭》:
以鸟的姿势 站立
以云的思绪 飞翔
风 是我的四面 八方
此诗便是通过空格实现强调停顿,以凸显节奏的。
这种空格提顿还可以收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如荷风的《故乡的窗口》:
红的 太阳
黄的 稻浪
蓝的 远方
诗句中的三个空格不仅起着提顿的作用,它还影响着词语间的语法关系。如果没有空格,这三句诗便是以三个名词为中心的独词句,“红的”、“黄的”、“蓝的”分别是“太阳”、“稻浪”、“远方”的定语;有空格,词语间除上述语法关系外还显现出另一种语法关系,即可以把“红的”、“黄的”、“蓝的”看作是“的”字短语构成的主语,三句诗便成了三个名词作谓语的判断句。用独词句描绘画面有更强的蒙太奇意味,而判断句则对画面表现出更强的介绍语气。
四是意蕴复合。即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包含着两种意思,这主要体现为双关。
修辞中的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修辞学上一般认为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谐音双关。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在意义上亦此亦彼。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便是故意
以“晴”谐“情”,给人以情思如梦之感。唐淑婷的微型诗《圆月》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一海碗浓得发稠的乡情/我用十五个夜晚饮尽/谁 又悄悄将它斟满?”其中“稠”谐“愁”,具有双关。 可以供诗友们学习的好文章 言简意赅,读了很受益 有自己的观点,学习。
頁:
[1]